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移动的牢笼推销员之死中的汽车意象与现代性反(6)

来源:汽车实用技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1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大众传媒推销的不仅仅是汽车、冰箱等实体商品,更是一种包装精良的消费符号和文化观念。开放的公路系统似乎创造出一个民主平等的公共空间,为人们

大众传媒推销的不仅仅是汽车、冰箱等实体商品,更是一种包装精良的消费符号和文化观念。开放的公路系统似乎创造出一个民主平等的公共空间,为人们摆脱社会等级结构带来希望:向上跨越社会阶层,向外跨越地理空间。威利正是怀抱着这种希望放弃了去阿拉斯加的机会,转而追随戴夫·辛格曼成为推销员。“八十四岁了,还有二十、三十个城市可以去,不管到哪儿,拿起电话,就有那么多人记得你,喜欢你,愿意帮你的忙!”①[美]阿瑟·米勒:《推销员之死》,第68 页。威利将辛格曼奉为人生楷模主要基于三点:一是有地方可去,体现出行动自由;二是受人爱戴,表明获得社会认同;三是能够轻松赚钱,象征事业成功。威利身处社会底层,却一心幻想进入上层社会。他迷信所谓的“个人魅力”至上,相信“只要讨人喜欢,就可以发大财”。这种空洞的“理想主义”,正是资本主义商业社会“推销”给普通民众的一味“安慰剂”。

汽车给予威利自由的梦想,却未能带领他走上真正的自由之路。他虽然手握方向盘,但赴约的地点从来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。资本运作下的社会制度才是真正的“驾驶员”,不仅决定着他出差的地理坐标,更决定着他人生的起伏走向。阿利斯代尔·埃尔德在《汽车噩梦》中指出“汽车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行动自由、隐私和个性需求”,但“广告赋予汽车的自由力量是如此诱人,几乎成了一种毒品”。②Alisdair Aird.The Automotive :Hutchinson,1972,p.7.驾驶的自由绝不等同于民主政治和机会均等。相反,这种以激发消费欲望为目的之“自由”,与真正的自由精神——用意志控制欲望——是背道而驰的。正如马尔库塞所述:“以技术的进步作为手段,人附属于机器这种意义上的不自由,在多种自由的舒适生活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。”③[美]赫伯特·马尔库塞:《单向度的人——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》,第31 页。因此,即便威利和老板驾驶同样的轿车,拥有相同的录音机,“这种相似性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”,“而只能证明(社会)控制的有效性”。汽车文化的兴起实则是资本市场假自由之名,行操纵之能,谋利润之实。

此外,消费主义还将其逻辑在人的主体性中展开,以“价格”代替“价值”,使人沦为资本市场中明码标价的商品。米勒在剧中借比夫之口将资本市场的“标价”思维展现得淋漓尽致:“你一向不过是个东跑西颠的推销员,最后叫人扔在垃圾桶里,跟别的推销员一样!我干一个钟头就只一块钱,威利!我跑了七个州也没多挣一点。一个钟头一块!”④[美]阿瑟·米勒:《推销员之死》,第113 页。可见,人在消费社会中已经失去主体价值,成为根据能效定价的商品。生活在底层的“推销员”是“一个钟头一块”的廉价货,而公司老板则是“一年五万二千块钱”的奢侈品。在如此的定价机制中,人只有价格的高低之分,而没有道德的良莠之别。“现在,光剩下谋利,再谈交情、义气,没人理你——不讲人品了。”⑤[美]阿瑟·米勒:《推销员之死》,第68 页。威利的经历恰好印证了沃尔特·弗里德曼的观点——“在以推销原则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,人被当作商品,一旦失去效用,就会迅速被替换。”⑥Walter of a Salesman:The Transformation of Selling in University Press,2009,p.250.因此,剧末威利不无悲愤地反抗道,“人不是橘子”,“你不能吃了橘子把皮一扔就完了”。⑦[美]阿瑟·米勒:《推销员之死》,第68 页。在这个意义上,伊丽莎白·霍夫犀利地指出,“汽车系统已经变成终极的消费者”,“约束并消费着千千万万的‘使用者’”。⑧Elizabeth Discussion Paper,Dept.of :Trinity College Press,1998,p.9.

结语

作为现代主义戏剧经典之作的《推销员之死》,其现代主义审美特性往往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,这导致其对现实的关切常常被忽视。然而,米勒在完成现代主义审美创新的同时,对社会现实投以深切的目光,紧紧锁定汽车这一现代性的标志和窗口。汽车一方面使主人公的推销工作更加便捷和有效,另一方面也让他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更加疏离。汽车虽然让威利在驰骋的自由中逃离烦恼和社会的枷锁,但这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幻觉,现代社会带给他的巨大压迫感如影随形;汽车终究是一个移动的牢笼。

文章来源:《汽车实用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qcsyjs.cn/qikandaodu/2021/0511/1035.html



上一篇:驾校往事
下一篇:钢管定减径工艺技术热轧无缝钢管实用技术

汽车实用技术投稿 | 汽车实用技术编辑部| 汽车实用技术版面费 | 汽车实用技术论文发表 | 汽车实用技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汽车实用技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